慧教复读网 汉语词典 "注疏"  
所有词语

“注疏”的读音

拼音读音
[zhù shū]
汉字注音:
ㄓㄨˋ ㄕㄨ
简繁字形:
註疏
是否常用:

“注疏”的意思

基本解释

基本解释

注疏 zhùshū

[notes and commentaries] 古籍的“注”和“疏”的合称

《十三经注疏》

辞典解释

注疏  zhù shù  ㄓㄨˋ ㄕㄨˋ  

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「注疏」。
唐.韩愈〈冬荐官殷侑状〉:「前件官兼通三传,傍习诸经,注疏之外,自有所得。」
宋.邢昺〈孝经注疏序〉:「奥旨微言,已备解乎注疏。」

网络解释

注疏

注文和疏解的合称。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,或注解、注释,对某些典籍、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。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,流传下来大批典籍、文献,但由于语言的发展,文字的变迁,史料的缺遗和分散,汉代人已很难读懂,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。注解又有传、笺、章句等名称。传,有转授、相承师说的意思,一般指阐明经义;笺,是说明作者的用心,或断以己意;章句,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;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。及至唐代,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。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,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,也注解前人的注解,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,这种注解称为“疏”,也称“正义”,如《周礼》有汉郑玄注,唐贾公彦疏;《尚书》有汉孔安国传,唐孔颖达正义等。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,后来则合为一本书,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,合称注疏。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,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,注解的内容、范围、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,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,来源;引文、典故的出处;人名、地名、年代、方位和史实的考证;以及划分段落,串讲大意等等。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、脚注、篇末注等等。

“注疏”的单字解释

】:1.灌入:注入。注射。2.(精神、力量)集中:注视。注意。3.用文字解释字句:注解。批注。4.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:附注。脚注。5.记载;登记:注册。注销。6.旧时赌博所下的钱:赌注。孤注一掷。
】:1.清除阻塞使通畅;疏通:疏导。疏浚。2.事物之间距离远;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(跟“密”相对):疏林。疏星。3.关系远;不亲近:疏远。亲疏。4.不熟悉;不熟练:生疏。荒疏。5.疏忽:疏于防范。6.空虚:志大才疏。7.分散;使从密变稀:疏散。仗义疏财。8.姓。9.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;条陈:上疏。奏疏。10.古书的比“注”更详细的注解;“注”的注:《十三经注疏》。

“注疏”的相关词语

“注疏”造句

这些观点是否有可信的根据?根据法藏部的律藏与注疏,是否合理?

“寡人”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,含有“少德之人”的含义。

清代杜诗注疏契合了考镜源流、经世致用的学术背景,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。

“十三经”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,而注疏是“十三经”流传至今的保证。

在双语版里,这些注疏被悉数译成英语,并用浅色网纹印刷,以提醒读者注意.

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、说、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,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,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。

如果对古籍的注疏进行分析和研究,就可以理清各个时期学者的语言学观点,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国语言学史。

《庄子》一书遭到了以郭象为首的儒家注疏者长达一千七百年的篡改曲解,致使庄学奥义千古沉埋,鲜有知者。

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,我国除了一些典籍的注疏和集成以外,在工具书出版方面,也只是产生了中华大字典、辞源、辞海等少数辞书。

在为《论语》注疏时,他认为这里的“仕”,即所谓“言人仕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