犛
犛(简体:牦)拼音:máo lí注音:ㄇㄠˊ ㄌ一ˊ异字体:牦 ? ? ? ?
部首: 牛部部外笔画:11画总笔画:15画 康熙字典:犛(15画)
五笔:FTDG仓颉:JKMHQ郑码:BDGM四角:58251电码:8725
统一码:729B汉字结构:左上包围结构五行属性:水
笔顺:一一丨ノ丶ノ一ノ丶一ノノ一一丨
民俗参考
汉字是否常用: ✔标准字体-汉字五行:水属性
字形结构
汉字部件构造 :首尾分解查字 :未牛(weiniu)
笔顺编号:112343134133112
笔顺:一一丨ノ丶ノ一ノ丶一ノノ一一丨
笔顺读写:横横竖撇捺撇横撇捺横撇撇横横竖
犛编码/UNICODE
犛字UNICODE编码U+729B,二进制: 0111001010011011,十进制: 29339,HEX编码:E78A9B,UTF-8: E7 8A 9B
基本词义
● 犛 lí
〈名〉
牦牛 [yak],产于西藏
百度百科释义
犛是一个字,基本解释是同“牦”,牦牛。
康熙字典
犛【 巳集下 】【 牛部 】康熙筆画: 15画 部外筆画: 11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莫交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謨交切,?音茅。《說文》本作犛。長髦牛也。从牛,?聲。《玉篇》獸如牛而尾長,名曰犛牛。《楚語》巴浦之犀犛兕象。《註》犛,莫交切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?旄獏犛。《註》犛,一音茅,或以爲貓牛,毛可爲翿是也。《集韻》或作氂斄髦,通作貓。《廣韻》書作犛。
又《集韻》謨袍切,音毛。本作氂。犛牛尾也。或作斄。《楚語·犀犛註》犛,亦作旄。
又《廣韻》里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陵之切,?音釐。義同。
又《玉篇》牛黑色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獏犛。《註》張揖曰:犛牛,黑色,出西南徼外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曳犀犛。
又《集韻》鳴龍切,音氂。羌中牛名。李登說。
又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郎才切,?音來。《廣韻》關西有長尾牛。《集韻》或作氂。
说文解字/注解说明
犛【 卷二 】【 犛部 】
西南夷長髦牛也。从牛?聲。凡犛之屬皆从犛。莫交切〖注〗《段注》:犛切里之;氂切莫交。
(犛)西南夷長髦牛也。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。產旄牛。而淸谿縣南抵寧遠府、西抵打箭鑪。古西南夷之地。皆產旄牛。如郭樸注山海經所云。背、厀及胡、尾皆有長毛者。小角。其體純黑。土俗用爲菜。其尾腊之可爲拂子。云長髦者、謂背䣛胡尾皆有長毛。下文氂字乃專謂尾也。此牛名犛牛。音如貍。楚語。巴浦之犀犛。上林賦。㺎旄貘犛。以其長髦也。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。以其尾名氂也。故周禮樂師注謂之氂牛。以氂可飾旄也。故禮注、爾雅注、北山經、上林賦注、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。氂髦旄三字音同。因之讀犛如毛。非也。據上林賦則旄犛異物。中山經。荆山多犛牛。郭曰。旄牛屬。从牛。?聲。里之切。一部。按犛切里之。氂切莫交。徐用唐韵不誤。而俗本誤易之。凡犛之屬皆从犛。
音韵参考
[ 平水韵 ]:上平四支·下平三肴
[ 粤 语 ]:lei4
方言
⊙ 客家话:[宝安腔] li2 mau2 [台湾四县腔] li2 mau2 [客语拼音字汇] li2 [海陆丰腔] li2 mau2 [客英字典] li2
⊙ 粤语:lei4
⊙ 潮州话:li5
English
a black ox, a yak